央视解读:《政务数据共享条例》如何给老百姓办实事?

央视解读:《政务数据共享条例》如何给老百姓办实事?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6-19 字体大小:

近日《政务数据共享条例》正式出台,《条例》对于政务数据的目录管理、共享使用、平台支撑等工作做了具体的部署。其目标就是要推进政务数据安全有序、高效的共享利用,提升政府数字化治理能力和政务服务效能。

去年以来,国家数据局累计发布了70个公共数据“跑”起来示范场景,助力产业发展、社会治理和民生改善。政务数据跑起来会带来哪些变化?如何给老百姓加速办好实事?央视《东方时空》进行了观察解读。

哪些数据属于政务数据?

政务数据是指政府部门在依法履行职责过程中收集和产生的各类数据,但不包括属于国家秘密、工作秘密的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采集的企业和个人的业务数据以及加工数据,比如公安部门采集的户口簿,教育部采集的学历学位证书,市场监管部门采集的营业执照等信息;另一类是政府履职过程中采集的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等数据,比如城市管道设施、气象、公路、农田等数据。 

“数据孤岛”制约服务效率

在传统的政务服务当中,政务数据是分布在各个业务部门系统当中。如果不共享,这些数据就成了数据孤岛,也使得部门协同办公困难,阻碍行政效率提升。更重要的是,会严重影响企业群众的办事的体验。

国家数据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姜江介绍,比如一家新成立的企业,去市场监管局办理许可,企业填报的名称、经营范围、注册资本等都属于政务数据,企业开办既要去市场监督管理局又要去税务办事。通过数据共享,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数据就可以提供给税务,税务局接收以后企业就不需要再给税务局提供相关数据。

除了可以提升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提高老百姓的办事体验,通过数据共享,还可以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通过将经济、民生、社会等多维度数据整合分析,政府的管理工作也能更加高效顺畅。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楠介绍,简单来说,在道路交通层面,交通拥堵、红绿灯数据信息,把这些进行更好归集以后,能发现一些规律,这些规律提供给另外的部门,提供给规划部门,未来新增设道路城市的规划就会基于这些数据有更好的可能性。

政务数据如何实现共享? 

对于什么数据要进行共享,《条例》明确,政务数据要按照共享属性分为:无条件共享类、有条件共享类、不予共享类。政府部门应当科学合理确定政务数据共享属性,不得通过擅自增设条件等方式阻碍、影响政务数据共享 对于政务数据共享的申请流程和时限,《条例》中也进行了明确的规范:对于无条件共享类的数据,相关的部门在收到使用申请后,要在1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同意共享的答复;对于有条件共享类的,应在10个工作日内作出答复;同意进行共享的数据,应当在20个工作日内进行分享。这些举措都保证了政务数据可以更快地在各部门间流动起来。

此外,《条例》还提出要通过实行目录管理,更好地对政务数据实施共享,方便各个部门间的数据申请。

国家数据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姜江介绍,这目录就像一本超级详细的数据“字典”,里面不仅详细清楚记录了数据的具体内容,还把共享属性、共享方式、使用条件、数据分类分级等信息都列得明明白白。有了这本“字典”想找什么数据、怎么申请一看便知。

政务数据“跑起来”如何为老百姓办实事? 

在《政务数据共享条例》出台前,其实多个省份已经推出了政务数据共享的探索和改革,为《条例》的制定实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比如浙江推出的“最多跑一次”改革,上海推出的“一网通办”改革,还有贵州省打造的“云上贵州”等,而这些改革的基础就是政务数据的高效连通。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马亮分析表示,过去,“数据烟囱”“数据壁垒”“数据孤岛”影响了政务数据共享可能带来的红利。

而《条例》的出台,从法规的层面去强化政务数据共享的制度保障,对于进一步释放政务数据价值,使政务数据服务于政府运行、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企业群众办事而言,也意味着更加便利。政务服务经常讲的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企业“少跑腿”。政务数据共享之后,特别是在政务数据跨部门、跨地区、跨系统、跨业务等方面的共享应用,能够减轻群众办理业务而需要提交的材料、需要跑动的次数、需要填写的表格等。这些方面都能够减轻群众、企业和政府打交道的各种成本和负担,也能够提升办事的体验。


相关文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关闭 打印